银川医生详解抑郁症,身边人有这些情况不容忽视!

来自:宁夏金安达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3-07-07
摘要:
7月5日


歌手李玟因抑郁症轻 生离世
令无数歌迷痛心
抑郁症这个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疾病
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

什么是抑郁症?
哪些人容易被抑郁困扰?
如何发现并及时帮助身边的Ta们?
记者采访了
宁夏宁安医院大病区主任、主任医师雍生满

“我们临床上使用多的名词叫做抑郁发作。抑郁起初其实是一种抑郁情绪,抑郁情绪组成抑郁症状,一系列抑郁症状组成抑郁综合症状,经过严格的临床评估,达到的程度,才能诊断为抑郁症或者抑郁障碍。”雍生满说。


抑郁障碍是一种具有高致残、高复发和高自  杀风险特征的常见慢性精神疾病,总人群患病率为2.2%~10.4%,且呈现低龄化趋势,儿童期发病率约为2.8%,到青少年期增加至6%~9%。




雍生满从事精神科临床
和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35年
他告诉记者
从临床接诊的情况看
抑郁情绪最高发的人群有三大类:
↓↓↓

一是青少年、学生,有些孩子承受不住考试竞争、升  学的压力;


二是中青年,上有老下有小,工作压力大,承担着家庭重任;


三是老年群体,很多老年人的抑郁情绪是因为长期遭受着慢性疾病的折磨,引起继发性的抑郁情绪。


从性别上看,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男性。




在雍生满的手机相册里
存着一些伤痕累累的自伤照片
每张照片的背后
都有与抑郁障碍默默抗争的故事

“很多孩子被家长带到医院寻求帮助,天气很热,孩子却穿着长袖长裤,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,掀开衣袖一看,孩子手臂上密密麻麻全是自我伤害留下的伤口,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心情抑郁,找不到出口,用这种自我伤害的方式来缓解压抑情绪。”雍生满说。




有一张照片中的手臂上,有深深浅浅40多条割伤留下的疤  痕,主人公是一位抑郁的学生。由于父母关系不和,时常发生争执,她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爱。在学校里,她又面临着学习压力,心思敏感的她在遇到学习和人际上关系的困难时,没有人给她提供帮助和支持。她经常感到沮丧,情绪低落,不知道如何发泄,便一次次割伤自己的手臂。直到有一天,身上的伤痕被家人无意发现,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带着她到专  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。


雍生满说,这种行为在医学上称为非自  杀性自伤,在青少年中更常见,其表示为割伤、抓伤、撞击、敲打和烧伤自己等。这与创伤经历(比如虐待、情感忽视等)、不良亲子关系、不良生活事件、睡眠障碍、问题性互联网使用、心理健康问题和消极应对等有关。


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也不少见。就在不久前,雍生满接诊了一位52岁的患者,他感觉生活没有意思,总是情绪低落,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,找不到人生价值感。心情抑郁的同时,身体还出现了不适感,经常胸闷气短,心跳加快,睡眠质量也很差,浑身不舒服。


他曾向家人朋友释放过求救的信号,但身边的人都只是轻描淡写地劝慰几句,没把他的抑郁障碍当回事。有一天,他实在忍受不住内心的虚无感和无望,便自缢了。当白绫挂到脖子上、身体吊起来的时候,死亡的恐惧激发了他的求生欲,他突然想明白了,不能轻 生,及时自救。这次自缢事件终于让家人开始正视他的抑郁障碍,很快陪同他来到宁夏宁安医院就诊咨询,经过科学检查、评估,确诊为中重度抑郁症,需要住院接受治疗。雍生满带领医疗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诊疗方案,找准病因,综合使用药物治疗、物理治疗、心理咨询等多种诊疗手段,通过治疗后,他的抑郁障碍得到缓解,情绪显著改善,再也没有轻 生的想法,重新拾起生活的希望和信心。


“抑郁症不是洪水猛兽,及时察觉、及时干预,完全可以治好。”雍生满说。从抑郁情绪到抑郁症,有一个过程,绝大多数遭遇抑郁问题的人都是轻度或中度抑郁,而抑郁的一个特点是具有自限性的,也就是说,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疏导,一段时间后自己战胜抑郁情绪。雍生满说,有些人感觉不到自己的抑郁情绪,或者感觉到不对劲,但不知道这是抑郁,只是在某一段时间里,感觉自己活得很累,生活没有意义。他们不会用极端的手段去自我伤害,一般情况下,6-18个月内,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自我调整好起来。但如果发展到中重度抑郁,问题就比较严重,会产生自  杀的想法,甚至会付诸实施。




那么
如何发现身边的人
被抑郁所困扰
并及时提供帮助呢?
↓↓↓

雍生满说,通常来说,情绪低落、兴趣丧失和疲劳是抑郁症患者的共同特征。


但也要意识到,抑郁症是一种综合征,涵盖了各种体征和症状、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疾病轨迹。


如果发现家人朋友性情发生了明显改变,比如,原本爱说爱笑的人变得沉默寡言、开始拒绝社交,原本喜欢的做的事也失去了兴趣,睡眠不规律,或者经常无缘无故唉声叹气,症状超过半个月,就要引起重视,可以和对方聊聊天,帮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,并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寻求帮助。




抑郁症不等同于“坏心情”
而是一种疾病
抑郁症可防可治
但我国抑郁症就诊率偏低
更多人应平等对待
关心关爱抑郁症患者



首页 联系电话 邮箱